共情能让感情更为持久,这对刚开始交往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一项失传已久的约会技巧:学会共情
Practicing Empathy in the Dating World:A Long Lost Skill
共情,一个常被提及却很少在生活中(特别在约会中)付诸实践的词,是指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由于“适者生存”的本能要求我们必须先关注自己,我们经常把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身体需求放在第一位。当然,这一说法并不适用于每个人,一生致力帮助他人的大有人在,比如母亲就总是把孩子的需求放在个人需求之前。但在约会世界中,缺乏共情的现象十分普遍。
过去几年,单身男女网络约会的流行更加剧了这种现象。许多网络约会者,都曾因没有收到对方的短信或电话搭讪感到失落,也曾因为期待一周的完美约会因对方突然告知自己不是合适人选而被取消感到郁闷。不过,一个人真的能凭一至两小时的交谈真正了解另一个人吗?
快节奏时代,我们都不愿花更多时间去多方位地充分了解一个人。诚然,身体的化学吸引很重要,但我们完全忘却了礼貌、尊重和共情心,据一两个小时的约会来立即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并马上决定要不要再继续交谈下去,是不是过于仓促呢?我的几个挚友,在我初次见到他们时,我对他们毫无好感,但最后却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约会时不急着去马上定义两人的关系,而将其简单看作一种了解对方的方式,情况又会如何呢?难道你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看出对方和你母亲的相处好坏吗?即使我们急着走进婚姻殿堂,双方至少也要彼此保持坦诚尊重的态度。
关于“拒绝”
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一直在“拒绝”别人。我们“拒绝”不想一起玩游乐场单杠的伙伴,“拒绝”不想一起参加校园舞会的异性,“拒绝”我们不想来往的人。成年之后拍拖技巧,我们也许会“拒绝”和自己没有共性的同事,或者“拒绝”与我们社交圈没有交集的人。
我们没必要喜欢生命中遇见的每个人,但我们可以对他们善意一些,直接“拒绝”则往往带有一种负面含义。我们可以用一种更礼貌的方式,来“拒绝”那些与自己没有共性的人。
对那些不想在生命中有过多接触的人,人们不会与之深入交谈和分享秘密。因此,礼貌客气地简短闲聊(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就是一种表达“拒绝”的方式。“拒绝”并不一定要是“非黑即白”,一幅冷冰冰或很激烈的场景。不想当好朋友、不想约会,并不意味着两人从此就必须无话可说。举个例子,假如有个你不感兴趣的同事邀请你下班后去喝一杯,完美的做法是:说一句“不了,谢谢”。在表达“拒绝”的第二天早上,在饮水机或咖啡机边友善地向他说一句“你好”。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敢说出那句“不了,谢谢”,要么公然无视对方的邀请,要么撒谎找个借口不去,这样做可能导致尴尬和潜在伤害。约会世界中,“拒绝”时不懂得共情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就更典型了,甚至出现了“心动然拒”等名词来描述这样的做法。
关于“备胎过渡期”
坐在恋爱的旋转木马上,许多人在遇到真爱前会留着备胎。其实,若即若离地保持一种稳定的暧昧关系可能并不好。许多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害怕孤独,觉得眼前的这个人还凑合,但又不是自己的最终归宿。当我们能快乐舒适地独处时,才是适合开始约会的状态。这样说是因为,我们既不应伤害他人的感情,也不应浪费他人的宝贵时间。与其让对方处在一种不确定的心理状态,还不如设身处地通过共情的方式,真诚坦率地表达你的感受,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给别人留点面子”。
关于“失踪式分手”
所谓“失踪式分手”,指的是毫无解释地突然与某人断绝联系、单方面结束恋爱关系的行为。当恋爱对象拒绝回复你的短信或电话,你再也无法得到他的任何音讯时,这就属于“失踪式分手”。历史以来,人类世界一直都有“拒绝”别人的行为,但若关注“拒绝”前后的沟通频率的比值,现今时代里这个比值前所未有地高。可悲的是,如今的约会世界里,频繁给对方发短信获得首次见面的机会,再密切联系一段时间继续约会到第2次或第3次,然后突然消失的情形简直是普遍的双向“拒绝”的模式。身为成年人,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负责,同时也要对自己和他人都坦诚相待,多给予接触过的人一些善意。
缺乏共情心,让别人处于“备胎状态”,以及“失踪式分手”,这些都是人类社会中毁灭约会的可怕行为。它们扼杀了任何信任的机会,让个人感受到被拒绝的痛苦,并且直接展现出:你除了重视自己以外,对其他所有人都不尊重。
我们每个人在爱情生活中,都需要多一点共情,这才是让爱情持久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