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相亲”背后藏有多少“温柔陷阱”?

七夕前后,一些婚恋交友App趁机大做文章,“云求婚”“云约会”“云脱单”等活动夺人眼珠。然而,记者调查发觉,这些婚恋交友App鱼龙混杂,不仅平台上的用户信息真假难辨,有的更成为孳生犯罪的温床,侵财案件频发……“云上相亲”背后究竟藏有多少“温柔圈套”?

打着“真诚”的幌子,设置“不诚恳”的功能

受疫情影响,相亲交友活动大多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包括伊对、轻缘、小兔、世纪佳缘等在内的婚恋交友App下载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一些平台创新的视频相亲模式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35岁的朱先生在上海从事电子机械工程行业(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由于社交圈子小,在同学推荐下,下载了某款婚恋交友App。登录App后,朱先生可以和心仪的女生视频相亲,也会有红娘在直播间进行撮合。

“这种方式很新颖的。”朱先生说,但相亲对象的信息却很难辨别真伪。“遇到过好几次对方工作、学历、身高等信息不实的情况。”

记者也下载了几款热门婚恋交友App,发现大多平台用手机号码即可注册,只须要填写性别、年龄、学历等个人基本资料,个人相片也可随便设置。

为了顺应一些用户“高效率”的相亲需求,诸多婚恋交友App设置“看脸配对”功能,有眼缘右滑,不熟识左滑,彼此匹配就可聊天。记者发觉,用户相片大多经过美化处理,用网图、假头像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平台甚至从网上下载或从其他渠道订购成套图片,经过悉心编程设计,诱骗用户上当。“跟用户聊天的‘人’只是服务器上面的机器人,根据用户所说的内容,用话术手动回答。”一位曾在某婚恋交友App工作的人员告诉记者。

也有一些网友反映,这些平台“套路”太深,存在逼迫用户消费的问题。

太原的刘女士说,之前在一家老牌婚恋网站的App注册以后,工作人员很快便联系到她,并诱导她花7000元订购了服务期半年的会员服务,期间介绍了6位女士。然而,服务期之后,刘女士尚未“脱单”。事后,刘女士了解到有些男嘉宾似乎是“托儿”。

网恋相处千万条,头脑冷静第一条

较低的注册门槛,缺乏有效的身分验证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日前,山西省忻州市民警破获网路联通盗窃系列案件,侦破案件30余起,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其中,受害人李女士通过某婚恋平台与女子刘玮(化名)“相恋”,在取得李女士的信任后,刘玮佯装自己在某赌场平台上赚了钱,被“爱情”冲昏了脑子的李女士坠入刘玮的“温柔圈套”,她向亲朋好友筹借了24万余元,并被诱导全部投注在赌场平台,直到身边人劝她到公安机关报案相亲 诈骗 方式,她才明白这是一场悉心企划的骗子。

山西大同民警梳理近日案件发觉,网络交友盗窃案件呈易发态势,特别是网路交友诱导投资、赌博类案件较多。

太原民警介绍,网络交友盗窃被害人群早已从40岁增长至32岁左右,并有继续增长趋势。根据西安民警统计,近六成受害人年纪在27岁至36岁之间,近三成受害人年纪为37岁以上,还有一成受害人为26岁以下,且有未成年人被骗案例。

加大监管力度,推动实名认证

一些专家觉得,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解决网路交友盗窃及不文明行为,除公安机关加强严打力度外,还应更多从源头下手,进一步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有效净化线上婚恋交友空间。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占领说,很多平台其实设置了实名注册的环节,实则并没有验证,这样就很难保证用户身分的真实性,一些人会盗用别人身分注册,因此必须加快平台进行有效、真实的实名验证。

婚恋交友平台除了涉及用户的基本身分信息,还涉及学历、车辆、房产、收入等,平台对此类信息的初审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赵占领建议,应推进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如房产信息、车辆信息、学历信息、犯罪记录等,构建更全面的用户身分认证体系。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邢媛说,婚恋交友App服务收费本无可厚非,但假如过度追求赢利,甚至使消费者陷入“套路”,则会使好事变坏,平台也无法持续发展。

此外,专家建议,市场监管、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应积极主动作为,形成协同机制及时督促企业履行实名制,对企业虚假宣传等行为强化监管,同时对各平台上的违规犯罪行为加强严打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