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百科TA说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近在中国出现了很多关于“素人相亲”的电视节目,比如说《心动的信号》,《喜欢你,我也是》等。这种通过“相亲”的形式走到一起的单身男女在中国占比是很高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相亲在中国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如何成为一种社会主流现象的?
相亲:指的是单身的男女在第三方的介绍下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新的相亲方式,尝试着接触一下,然后判断一下双方是否可以走向婚姻。
在社会学理论中有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当一个社会正在稳步地向前发展的时候,婚恋观也会变得相对静止。但是只要当社会中出现激烈的变革的时候,个人的婚恋观也会变得敏感且多变。而因为中国正在经历着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因此在这种社会的变革时期,中国人的婚恋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动。
中国“相亲”的形式是如何出现的?
在传统婚恋观念之中,人们是只有“婚姻”,而没有“恋爱”。在中国古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于是对于古代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婚姻是经由长辈全权插手的,而且也是在长辈全权指挥下进行的,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婚姻中很少会有经过恋爱再结婚的情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自汤显祖的《还魂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女的个人婚姻大事必须经由父母全权做主,而且也是要通过媒人来给双方牵线搭桥的。
而且因为中国社会是从封建王朝时代演变过来的,因此这种“强制”的婚姻观点时至今日还会在某些不那么发达的农村中存在。等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包办婚姻”也开始逐渐瓦解,除此之外,在中国大部分城市以及农村中,都出现了很多向往爱情的单身男女,他们也希望能够获得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
于是“相亲”这种形式也开始在中国开始兴起,但是由于婚姻自由这种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这时候的相亲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的。比如说,年轻的单身男女并没有进行长时间的相处,而仅仅只是在相亲的时候觉得对方还不错,因此就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对于在这种相亲形式下结合的夫妻关系,可能会在日后的相处中发现自己无法忍受对方,于是直接就导致离婚的结局。
中国“相亲”的形式是如何发展的?
1.80年代中国人更喜欢“白头到老”
时间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时候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朴素的婚恋观念。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物质生活没有发展的十分成熟,所以对于这时候的“相亲”来说,看中的是对方的“心地善良以及“为人正直”等因素。
因此我们可以从很多那个时间段的征婚广告中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于学历和从事的职业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此外,因为80年代市是属于中国文艺青年的时代,于是在“相亲”的过程中,要求对方有一些特别的“文学爱好”是很常见的。
而且这种“文学爱好”还能在相亲的时候为自己加分。由于当时的人们特别关注自己的婚姻状况,而且也将第一次结婚看得非常重要,所以当时的“相亲”中,“从一而终”、“作风正派”、“关系稳定”这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之后由于中国在1980年的时候,公布了第二部《婚姻法》,而且也是第一次官方明确地表示,如果夫妻双方在婚姻中经受了情感破裂的话,是可以选择离婚的,这条法律的出台意味着中国传统的关于“白首不相离”的婚姻观的破裂。
结婚证和离婚证:由于1980年出台了第二部婚姻法,其中明确表示如果情感破裂可以选择离婚,因此这也就意味中传统的“从一而终”的结婚观开始逐渐走向瓦解。
2.90年的婚姻观要经受物质的考验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上开始出现了贫富差距,所以经济条件也成为了那时候婚姻观念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当时的“相亲”模式就变成了希望对方具有一定的事业心,一定的上进心,这样的结合才可能提高夫妻双方的经济水平。于是在90年代的相亲中,双方开始看重对方的家庭经济条件(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但是这时候的“相亲”还是以“男才女貌”为社会主导模式。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90年代中国的“相亲”就变成了以双方的经济条件为基础,再辅以对方的外貌条件作为相亲的标准。可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条件在不断地上升,因此人们的“相亲”观念也渐渐开始回归到了对“人”本身的重视之上。
3.2000年之后,中国相亲开始强调“情感”
伴随着信息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感在逐渐减小,而且也让双方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这个阶段中的单身男女的相亲方式是通过“婚恋网站”。而且在2005年之后,因为世纪佳缘(相亲网站)等平台的出现,导致“相亲”开始逐渐走向“网络模式”。
而且我们也可以认为,在这个阶段之中,中国人的相亲开始没有了具体的标准。虽然社会上也出现了“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相亲言论,可这个阶段之中依旧有很多中国人采取“裸婚”的结合形式。
可即使在相亲的过程中,人们更加重视情感的联系了,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着双方会降低自己在经济上的要求,而且现代的相亲中,“房子”已经成为了承载着这段相亲的重要桥梁。
世纪佳缘:一个中国关于婚恋的网络平台。
但是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又转变了自己的婚恋观点。而且我们也可以从“80后”或者“90后”这两个群体中看到这样的转变,那就是社会上开始出现“婚恋焦虑”。
而且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中国的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龄单身青年”不愿意结婚的现象,这种“恐婚”的观点在北上广这种大城市更为突出,其实就是因为人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可以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了,所以结婚这件事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一部分了。
这是由于他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有着可以寄托情感的地方,比如说养猫养狗。此外物质条件的富足,也让一部分人开始对情感交流产生恐惧,于是现代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不婚主义者”。
中国的“相亲”形式可以说是从进入新中国开始就出现了,而且随着不同的时间节点,人们对于相亲的要求也是极不相同的,从要求个人正直,到要求经济以及外貌条件,再到重新关注人的情感本身。这种相亲观点的转变其实就是中国社会变革所造成的结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还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而且相亲未必不是一个良策。
参考文献:
1.从“被建构”到“突围”:当代电视相亲节目女性意识.牛肇鑫.新闻知识
2.论个体化视角下中国当代青年对代际相亲节目的接受研究.邵凌玮.浙江社会科学
3.相亲类节目的视角转换与自我更新——以江苏卫视《新相亲大会》为例.姚雨璇.当代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