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人力共享与未来就业新探索

数字化转型

线上策略会第2期

2020年3月12日,由腾讯研究院发起的数字化转型线上策略会第2期召开,本期主题聚焦于“后疫情时代的人力共享与未来就业新探索”,会议邀请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的八位嘉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灵活就业和共享用工”领域新的经验与研究成果,对于后疫情时代及数字经济时代的未来就业新探索进行思想碰撞。

新冠疫情以来,企业之间互助的共享用工成为热议话题。餐饮、旅游等线下行业暂时歇业,大量闲置员工使得企业主陷入人力成本危机,急需支援。而本地生活服务、物流等行业,由于大量需求转移到线上导致订单暴涨,“疫”外出现“用工荒”。因此,疫情期间企业达成共享用工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这是疫情时期催生人力共享的应用场景之一,而更大范围的数字化“灵活就业”模式也得以加速进化。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兴起,线上协作广受认可;隔期期间出现人力闲置,叠加企业生产活动减缓,人力成本压力增大,有望催生复工后用工模式的变化,为一人服务多家企业,多家企业共享人才的人力共享带来机会。

同时,伴随着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也促进“零工经济”、“灵活就业”、“自雇型劳动者”等现象的普及,在网约车、物流配送、知识技能服务、内容创业等多个领域已经规模化发展,引发新技术应用对于就业影响的研究和思考。

下面是本次研讨会嘉宾发言精编。

【对话嘉宾】

曾湘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 勇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副所长、民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侯若石浙江大学财政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刘川郁猪八戒网联合创始人

朱 江好活科技总裁

张欣棠好活科技副总裁,“共享用工”业务负责人

孟续铎美团点评法律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霍景东美团研究院研究员

十八大 报告 劳动 经济_劳动经济_共享经济 劳动

【主持人】孙怡腾讯研究院

主持人:疫情凸显人力弹性供需匹配的市场需求,伴随着分享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平台+个体”的灵活就业模式也快速普及,当前灵活就业在中国发展情况如何?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有哪些?

曾湘泉:首先需要厘清就业和灵活就业概念。就业即雇佣,其英文表述为employment。劳动经济学分析就业使用的是存量-流量模型。一个具备劳动能力的人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后,在劳动力市场上通常面临三种状态,就业者为employed,即被雇佣,失业者为unemployed,即未被雇佣,还有一种状态是not in the labor force,既属于退出劳动力场。我们讲就业,其实是在描述一个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人,在市场所处的一种被雇佣的状态。传统上就业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企业作为雇佣者,与劳动者个人建立劳动契约关系的一种雇佣状态。

国际上将就业划分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标准就业与非标准就业等。比如,个体户self-employment, 就是典型的非正规就业,翻译成中文是自营就业,或者说是自己雇佣自己,日常生活中称之为个体户。在中国,除了学术界,包括政府和媒体,不大使用非正规就业这个概念,为什么?可能与大家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解有关,换句话说,在汉语的语境中,非正规就业具有贬义,而灵活就业显得更中性些。

灵活就业是指在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工作场所等方面,不同于传统正规或标准雇佣方式的其它就业形式的总和。比如,自营就业、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承包就业等。除了非正规就业,以及近年来使用的非标准就业外,国际上也有就业的灵活性(flexibility)和安全性(security)这种表达。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并非回答一个人处于就业与非就业状态,而是描述一种就业的特征或属性。比如,美国的就业市场具有典型的灵活性特征,而欧洲就业市场则是具有典型的安全性特征。为了把两者的优点加以融合,后来ILO,即国际劳工组织又提出一个flexicurity,即所谓灵活安全性的范畴。

手机浏览,点击图片保存二维码到相册,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选择本二维码图片就可以进入,电脑端微信“扫一扫”二维码,进入小兔恋爱宝,里面有恋爱技巧、搭配技巧、情感技巧等等,线上的方式更好的为你提供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