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6日电 题:“包租公”对话“单车主” 中国“共享经济”正当时
记者 李佳佳
再一次见到王晓峰,他已从Uber(优步)上海离职多时,如今的头衔是时下最红的“摩拜单车”CEO,做的还是“共享经济”这个行当,只不过从原来给人打工的“王总”摇身一变成为“王老板”。
当了“老板”的王晓峰又一次找上了潘石屹,两人近日达成最新的战略合作计划。他们一个是风靡北上广的共享自行车“掌门人”,一个是中国最大共享办公空间SOHO3Q的房东,当老潘遇上王晓峰,他们之间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眼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势如破竹,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结合亦直面下一个“风口”,而王晓峰显然就站在这个“风口”上。
罗兰贝格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中国已形成625亿美元的共享经济市场,并将保持54%的高速增长。罗兰贝格甚至预测,到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的规模将达到2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400亿元)。
王晓峰的“摩拜单车”正在被这样庞大的市场体量推着朝前走。从今年4月22日在上海首发,到10月16日“摩拜单车”布局北上广深四个中国一线城市,王晓峰仅用了7个多月时间,且速度越来越快。
凭借一部智能手机,解决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的痛点,王晓峰之前在Uber没能实现的,在这次“共享经济”创业中实现了。
“互联网在我看来是比较浮躁的,它年轻,过去2年我看到了很多‘风口’,比如互联网、智能硬件、共享经济,一开始我只是想帮助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到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这个单车和上面这几个词都有关系,”王晓峰说。
潘石屹说,王晓峰让他特别佩服的一点是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就算是记者提出最刁钻的问题,他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就好比记者质疑“摩拜单车”成功融资做大后潘石屹共享经济,是否会走滴滴和Uber中国的老路,与目前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ofo共享单车合并,王晓峰四两拨千斤:“融资只是解决企业饿了之后的问题,饿了有钱买面包,吃饱了继续改变世界,竞不竞争目前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还有记者问“摩拜单车”的1元人民币定价策略是否是个“无底洞”,商业价值最终难敌社会价值?王晓峰则回答:“我们的产品才刚满182天,不谦虚地说,在google刚成立182天的时候你也没问人家该怎么赚钱啊。”
自信,是矗立于“共享经济”风口下的创业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而具备相同特质并看好这片“蓝海”的还有房地产大佬潘石屹。
目前,潘石屹的SOHO3Q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的自持物业中,到今年年底SOHO3Q将达到16000个座位,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共享办公空间项目。作为传统经济的领头羊,潘石屹面对的质疑声也不少,很多人认为老潘的“重资产”形象与“轻便”的互联网显得格格不入,他做的其实是件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不过,争议之下却并不妨碍他在“共享经济”的“蓝海”中扑腾出响动来。
王晓峰对“共享经济”的理解就是“你并不拥有,但你可以使用的”,而潘石屹则是要利用“共享经济”的杠杆把“砖头变轻”,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平台把闲置的房屋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顺带手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这就是老潘做共享办公空间的初衷。
“我们这16000个座位就像个实验室潘石屹共享经济,做生意不能急,我就是想利用2到3年时间试验,看看我们这样的‘共享办公’环境合不合适、舒不舒服,是不是能够给人以启发,让年轻人在这里成功创业,”潘石屹说。
两个都想“改变世界”的人如今选择联手,合作以SOHO中国上海的部分物业项目作为开端,摩拜单车在指定区域内定量投放单车,并与SOHO中国一起推行文明停车的宣传。初尝“新经济”美妙滋味的两人开始期待“共享经济”之后更大的双赢。(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