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共享经济也很切合城市的特点。图为近日在香港出现的共享单车。
文|杨田田(资深投资经理)
共享经济近年来在全球迅速发展,不断刷新人们对资源配置的思路,不断给予人们新的体验。截至2016年,共享经济在内地各行业的累计注册用户已超过31亿人次,累计参与人数超过5亿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共享经济也很切合城市的特点,但相比于内地,香港的共享经济发展步伐略慢。事实上,香港在共享经济领域独具优势,并且潜在市场巨大,应紧随潮流,推动共享经济在港发展。
香港部分共享模式领先内地
Uber和Airbnb在全球范围内均很受欢迎,目前已分别成为全球估值第一和第三的创业公司,也是最早在香港出现的共享经济产品,但两者在香港的运作并不是一帆风顺。前者在被香港法院裁定非法后,逐渐式微,并且已经开始转型。而Airbnb一开始在港被批评是「无牌宾馆」,在接受《旅馆业条例》监管后,陆续又被怀疑存在偷拍等问题。另一方面,与Uber理念相似的本地共享车平台Carshare却做得有声有色,因为Carshare是用户自驾,不涉及Uber的载客问题;另一间附司机的全球租车公司Hertz也运作顺利。事实上,包括BMW,戴姆勒、标致等汽车巨头近年也纷纷推出「以租代售」的汽车分时租赁业务。可见有时模式的差异,就决定能否满足当地的监管要求,决定着是否能在这一方水土发展起来。
另一个启动得比较早,但在港运作较顺利的是共享工作空间(co-workingspace)。香港寸土寸金,高昂的办公室租金,令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共享工作空间满足了青年人需要创业空间、希望节省开支的要求也有助于结识其它创业团队、交流创业信息等需求同时不涉及复杂的监管,获得了政府和大机构的支持。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全港共有共享工作空间超过60间分布在各区。共享工作空间的市场参与者众多,有本地大机构如数码港、科技园、香港青年协会等共享经济在香港,它们在自己的场所开辟出共享工作空间,也有全球领先连锁机构如Wework,自带一套标准化运营模式,还有一些小机构利用工厦活化政策,走小而精的路线。
共享单车几年前开始在内地发展迅速,香港也在今年4月出现了共享单车GoBee.Bike。但可能因为开发时间仓促,时常有手机App租车失败、扣错款、保安漏洞等问题出现,后续未见GoBee.Bike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此外,香港专门的单车道较少,且多数集中在较偏远地区,限制了共享单车发展的市场。所以目前看,共享单车在港缺乏发展后劲。
数据是共享经济核心竞争力
共享厨房比较特殊,在香港是社企与饮食界合作,让基层烹饪爱好者能在非繁忙时间,使用闲置厨房煮出美食,在餐厅寄卖,为基层提供创业机会。共享厨房由社企发起,其出发点不单单以商业和盈利为目的,因此本文不作过多讨论。「私厨」等共享私房菜确实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模式,但因为食品安全、供应方众多等问题,令其发展遇到瓶颈。
香港还有一些领先于内地流行起来的共享模式,比如共享洗衣机。如今在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共享洗衣机的踪影。共享洗衣机可视为对传统洗衣店的替代,通过自助、标准化的形式,吸引不少用户。
共享经济的兴起,初时混合了便利、环保理念,以及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压缩工作生活成本的无奈。近几年共享经济逐渐向企业化、产业化发展。腾讯研究院《2017分享经济报告:八大行业创新热点及演进中六大展望》指出,共享经济发展至今,至少产生了四个新变化:第一是供需双方已经从个体参与衍生出企业;第二是出现了非闲置资源的分配,比如共享单车就是企业采购自行车供分享使用;第三是从过去单个分享经济平台开始生态化发展;第四是个人收入变成企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