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那就是,这波新浪潮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极其明显的获得感
最近,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
和早些年来华的西方记者、作家不一样,他们来华是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包括互联网,包括机器人,包括AI”。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感叹:“中国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超过我访问过的任何国家。也许是因为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领导者,中国人因此感到有责任去更好地了解世界、引领人类”。
《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表示:“中国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我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心。”
……
尽管视角各不相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第四次浪潮也罢,大数据论,人工智能论,万物互联论,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判断却高度一致:中国将站上浪潮之巅,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不仅是未来学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最近一个月接连点赞中国高铁和移动支付,还谦虚地称自己的部长成了“乡巴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连续抛出“硅谷开始山寨中国”等评论……
倒是中国人自己不以为意。前段时间,20个国家的留学生票选中国新“四大发明”,还被网友吐槽老外“大惊小怪”,因为被选上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早已是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对于东西方眼下戏剧性的认知反转,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感慨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现在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只有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才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
为什么是中国?
硅谷投资人、科技畅销书作者吴军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去几百年,中国接连错过几次科技革命,现在终于把过去落下的课程补上。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而场景和技术一直都是人类科技史的两个轮子经济学人共享单车,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的商业场景,中国的路径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先有了搜索技术,才诞生谷歌这样的美国传奇;而中国先出了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宝,然后短短十余年间催生引领世界的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中国浪潮的缩影。
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好的场景和技术都集中在一个国家。而这次,两个“轮子”分道扬镳。这也是为什么奈斯比特坚信,人类这波新浪潮,将由美国和中国并肩引领。
西方未来学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是因为眼下在中国发生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当下,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总人数首次超过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2017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青年创新者榜单,中国有6人上榜。此外,奈斯比特在一次采访中还提到,和信息革命时代的美国一样,中国开始密集出现像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世界级明星企业家,“让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存在”。
其次是技术的突破。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国的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
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是美国的50倍,领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