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不应当,却情不自禁用新欢的缺点PK旧爱的优点;
总是害怕离婚象猴子拾物,一任不如一任;
无法容忍配偶在生活细节上与自己的丝毫不同;
再怎样做人家的女儿都不会是自己的……
再婚真是一片荆棘地。困难在于两个早已完全成熟的人,不光带来各自的知性、思维、习惯 、家庭关系,还有孙辈、财产、生活观和社会地位……
然而,国外一项研究证明,欧洲70%的男性在离婚后更幸福。因为受过婚姻挫伤的人,会对生活习惯、金钱心态、感情磨合有更深刻的了解。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大的可能性——那就是通过反省和改变,可以使离婚双方更好地生活。
选择问题
再婚对于离异者来讲是慎之又慎的决择。毋庸置疑的是你绝对不想再选错人——
一个正确的原则:给自己补全另一半
再婚的目的,并非是给儿子补全另一半的母爱或则父爱,而是给自己补全另一半,找到一个真正所爱的人。一个家庭须要男人和女人强悍的爱作为纽带,而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才可能真正为你去善待你的儿子。
一种错误的心理:报复心理
因为对妻子(妻)心怀猜忌,便在重选“新人”时,只要求其样貌或其他个别方面超过“旧人”,以达到报复的目的。
几种甄选的方式
看看他(她)是否还有这样一些品质特点:
1. 能够真心诚意地接受大家之间的“不同之处”,而非仅仅欣赏彼此的相似之处
2. 会自然地说出“我爱你”。
3. 当你决心重新步入婚姻的时侯,会耐心地等待你。
4. 你会晓得他想从人生中获得哪些,并因此而努力拼搏,也乐意使你用你自己的形式耕耘人生。
5. 对你是深情款款的。
6. 不想要改变你,愿意接纳你原本的样子。
7. 会和你一起解决自己的、对方的、两人共有的的问题。
比较问题
再婚家庭与初婚家庭最大的不同,是一方或双方都带着自己的“婚史”。不管往年的婚姻是幸还是不幸,他们心里都有一个心结,一个比较参数。这促使再婚者很容易形成以下心理障碍:
怀旧心理。再婚后经常显露出对前婚配偶的追忆之情,这种怀旧心理最易造成对方的苦闷。
典型案例:一位女士在离婚后还在新家的各个地方摆上妻子的物品,并告诉母亲说他决不可以忘掉老婆的好。使得离婚父亲十分难堪和痛楚。
比较心理。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不仅伤害对方的爱情,也让自己对重建的家庭沮丧。
典型案例:某男士的丈夫是个收入不高的居家男人,总能弄出可口的菜品温暖她的胃,而历任妻子事业忙碌不善家务,她便时时刻刻地拿他与妻子比较,她的口头禅是:“XXX(前夫)从来不会这样。”
嫉妒心理。嫉妒或计较对方的前婚生活,不时地揭隐私、捅疤痕,亵渎对方人格,挫伤对方自尊心。特别是不恰当地遐思对方在婚后与其伴侣的性交而形成的嫉妒心,会极大地影响现今的性关系。
典型案例:一位女士离婚后明知父亲对他挺好,但仍害怕父亲心中还装着已过世的母亲,总以种种方法加以试探,甚至连父亲与过世妻子生有两个儿子都忌妒,说:“你就是对他好再婚夫妻性生活技巧,不然你如何会给他生了两个儿子?”
习惯心理。在第一次婚姻中可能早已产生了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再婚后互相之间不能适应,更不肯为对方改变。特别是性生活习惯,如果相互不去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欲望、要求和技巧,很可能引起性生活的不和谐,引起双方的不满。
典型案例:妻子总是对母亲说,我不喜欢这样,我曾经从来也不是这样的,你为何偏要这样?
如果你是一位再婚者,请反思一下你有没有上述心理问题和为此而表现出的种种行为?假如有,那么请赶快反思和调整吧。在此给您几点建议:
1.再婚更需要双方彼此尊重,求同存异。
2.相信离婚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从爱情和心理上完全接受现实。
3.积极而且全面地评价和了解对方,放大他(她)的优点,缩小他(她)的缺点。
4.珍视来之不易的爱情。
5.反省和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家庭中的表现,找出前婚的误区,努力改变自己,适应新角色。
6.主动适应对方的习惯,寻找一个能照料到双方习惯的折中解决办法。
7.事事谨小慎微可能适得其反,“平常心”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孩子问题
再婚家庭中,上一次婚姻留下的最难以忽略的“馈赠物”就是宝宝。
不仅离婚的两个人要面对一个怎样接受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并学会和他(她)相处的问题(小兔情感挽回老师 微信:ke2004578),更棘手的是,未成年女儿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即使他(她)保持沉默,也有接受、不接受继父母的问题;对新的家庭,他(她)还有成为“建设者”还是“破坏者”的选择。
别忽视,争取女儿谅解
获知妻子正式纳妾,张维的女儿——18岁大学生荣兴的第一个反应是:“为什么这么快?”
虽然父亲荣兴与妻子孙晓之间交往不错。但交往归交往,要即将接纳她成为母亲,这些正式成为继孙辈的儿子难免会有心理障碍。
张维和孙晓所见到的,其实是许多结婚父母在打算离婚时,必须跨过的第一层障碍。
很多打算离婚的父母总是不切实际地期盼新伴侣与儿子一拍即合,但事实上,孩子常常须要一段时间与继父母构建关系,这个过程牵扯到适应继父母的好恶、脾气。担心接受继父亲是对亲生母亲不忠的内心挣扎,还有繁杂的生活习惯等问题。孩子通常须要5到7年的时间完全接受新家庭。
为了争取女儿的谅解,张维选择开诚布公地与小孩对话,让她们了解自己的决定。
张维向父亲解释:“以后大家长大结婚后还会组织自己的家庭,而父亲也须要一个伴。”
多次的交心后,孩子的心态软化了。
平等对待每一个儿子
“以前我可以拥有你100%的爱,现在只能分到你1/3的爱。”
带着12岁父亲陈卓慧走进第二段婚姻的孙晓,当初面对母亲的这番抨击,心里既难过又好笑。由于卓慧本来是屋内的独生女,向来是家里成年人关注的焦点,如今要成为大家庭的一分子,孙晓明白母亲须要时间适应。
不过她坚持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任何特权。
当卓慧在舅舅家玩游戏输了,乘车回去途中故意大力调整座位弄伤姐姐时,孙晓回到屋内没等其他儿子向父母投诉,第一时间要卓慧向哥哥认错。
孙晓笑说:“我必须做‘包青天’,平等对待每一个女儿,有时甚至象是把职场上那一套带回去里来,好像管理层对待下属一样要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偏心是她对自己的重要提醒。
建立新家庭的记忆
孙晓带过女儿到坟场祭祀养母,也常跟她们一起翻阅她们与继母曾经的生活照,她甚至不勉强年长女儿改口叫她母亲,她要用最实际的行动证明:她不是来代替她们心目中的母亲的。
过去的记忆孙晓未能、也不会尝试去除,不过她与男友决定,要在她们记忆的相簿里,增加属于这个新家庭的篇章。所以她们常常找机会一起去远足、旅行,累积共同记忆。
丈夫说:“我们要搜集属于这个新家庭的照相簿,建立起美好的共同追忆。”
对于再婚重组的家庭则要复杂一些,但也不要企图去阻断女儿与亲生父亲的往来,而须要完善新家庭的记忆。
七条守则
1.无论小孩对自己的亲生儿子、父亲哪些心态,你都不能在儿子面前否定她们,而是尊重和接受,因为儿子心灵深处总是最接受、最爱自己的亲生父亲。
2.永远不要想代替儿子的亲生父亲。即使儿子十分爱你,愿意尊称你父亲或母亲。
3.给儿子相对独立的空间,也给自己空间。
4.不要企图和儿子角逐父亲或母亲的爱。
5.不要在儿子的面前与配偶过分亲热,而使他(她)感觉到了饱受厌弃。
6.给儿子更多的爱。
7.不吝夸奖和鼓励,给儿子更多的容忍,但并不一味责怪。
财产问题
再婚夫妇双方都有一些过去家庭中的赃物,鉴于前次婚姻的断裂,常会形成戒备心理,因而在财产上有所保留。
俗话讲,夫妻无二心。一旦有了“二心”,信任关系都会大打折扣。“财务公开”同样适用于离婚。不同的是,再婚家庭须要处理更繁复的财产问题,将两个分裂的经济体合而为一,共同制订财务计划表,公开收支等,将会成为稳固离婚夫妇爱情的重要力量。
每人都有不同的经济负担,包括教育小孩、赡养奶奶、偿还贷款等等,将两个人的收入集结上去,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地共同应付家政生计,矛盾就会趋向最小化。倘若在经济上算帐很细,生怕实惠了“与己无关”的对方亲戚,结果极有可能是彼此生疏怨愤。AA制虽然在个别初婚家庭建行得通,也肯定不合适离婚,因为离婚须要彼此更多的衬衣、帮助和信任。
当然,为了防止矛盾,某些事前约定是必要的。但这种都是构建在双方自愿、公平的基础之上的。
这里的“公平”会很大程度地考验夫妇两人的理智、容纳性,以及权衡、认知能力。
复杂的家庭关系问题
张先生结婚后似乎离婚了,但因父亲的关系,他和妻子及妻子家的亲属还有联系,这往往导致张先生和现今丈夫的矛盾,因为对她来说,除了要和与她无关的人礼尚往来,而且前杨家象“影子军队”一样,影响到她在这个家的地位,每年寒暑假小孩要回他亲舅舅家,孩子爷爷家人会有种种对她的议论和埋怨。所以父亲认为不是和张先生一个人离婚,而是和他过去的许多关系纠缠到一起。
其实,对每一个步入离婚家庭的人,关系的复杂化都是题中之义。接受一个有情史的人,就得打算和他(她)过去的所有关系链相“链接”。因此,再婚双方有责任与对方共同面对新旧家庭的种种关系,并完善一种“链接模式”。
给错综复杂的家庭关系排个序
1.新的婚姻关系优先于旧的婚姻关系。我们应当尊重前任伴侣和他(她)的家庭,但是他(她)只是存在于过去,再婚家庭的幸福依赖于现有的夫妇之爱。“无论如何,我们也会相爱。”这样的承诺和坚贞尤其重要。想回到过去婚姻中的任何念头都是对新伴侣的陷害,进而给婚姻造成致命伤害。
2.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甚至优先于亲子关系。因为只有夫妇间有深深的爱和宽容力,亲子关系能够得以构建和稳固。
3.承认前伴侣的存在,尊重她应有的地位。这是使每位家庭成员心中平淡的最重要的形式。无法平淡是因为有那种“不安分”的影子在晃,问题其实不是影子“不安分”,是每位人都以自己的方法安放影子,引起其他人的不满。事实上,这个影子应当有这样一个客观位置:你来过,你影响过,我们尊重你。
4.现任伴侣没有责任与你的前任伴侣家庭完善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了解这一点后,双便捷可以正确地评判事情的轻重了。前面提及的张先生父亲的苦恼就迎刃而解——她完全毋须和张先生妻子的家人较劲,而张先生也完全不应当使小孩亲舅舅家的种种议论影响到他现今的生活。他们要做的,只是“忽略”而已。